盘活土地厂房新建物业12万多平方米,引入企业商户180多家,四年集体经济收入增长约千万,2024年突破2200万元……
北芦村位于江杜东路沿线,是江门市区与杜阮圩镇之间的一个城郊村。近年来,立足临近城市的地理交通优势,北芦村党群携手盘活主干道两旁的闲置土地和旧厂房,兴建新物业引入多元业态,做大做强“房东经济”,加快融入城市发展。
北芦村
腾空间
旧工业区变身现代商业楼
北芦村大坑工业区位于江杜东路北侧、珠三角环线高速西侧、杜阮河南侧,始建于20世纪90年代,占地面积约45亩,60余幢的简易星瓦厂房历经三十多年,安全隐患渐显,产能低效落后,已成为城乡发展的痛点。去年起,区镇村携手启动了改造工程。
协商终止租赁合同给予补偿,引导原有工厂企业搬迁;运用“四议两公开”凝聚各方共识,表决通过拆迁改造招标等方案;全面清拆旧厂房,平整土地腾出空间;由村集体投入上亿元新建5栋现代商业办公楼,建筑面积超3.5万平方米……自去年底动工以来,施工建设稳步推进,预计今年将建成并招商。
“这是全区首个集体自行实施改造的村级工业园项目,将为村集体每年增收超400万元。”村党支部书记黄洁兴表示。这些年,依托江杜路沿线的交通优势,北芦村逐步盘活沿街旧物业旧厂房,通过“工改商”兴建现代商业楼,建筑面积累计12万多平方米。
园区改造前后
聚产业
做大做强“房东经济”
新物业建起来后,如何招商引资,吸引更多的产业进驻?在黄洁兴带领下,村里组建起招商小组,主动对接、靠前破局。
今年上半年,668东北饺子馆把分店开进了北芦村。“这家饺子馆在市区胜利路、港口路、双龙大道都开了店,肉馅饺、锅包肉很受大家欢迎。”驻村选调生张茜茜介绍,前段时间,她和村干部主动联系上饺子馆老板,推介村里的商业规划。
各式业态进驻
“周边有几个新园区,不少北方人来这工作,总念着家乡口味,另外村里正规划美食街,头年入驻能享租金优惠。”村里还邀请饺子馆老板前来考察、了解客流量,找来几位东北老乡试吃,最终成功签约。“将让集体每年增收约40多万元。” 张茜茜说道。
餐饮、住宿、零售等一批优质商家入驻,不仅丰富了村里的业态、提升了街区的人气,还创造出不少就业岗位、带动起周边物业的租金,为集体经济注入了新活力,让这个城郊村与城市的联系越发紧密。如今,北芦村超9成收入来自物业租赁,“房东经济”不断做大做强,集体收入连年增长,2024年突破2200万元。
北芦村党群服务中心
促振兴
共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走进北芦村,宽敞整洁的村道小巷、绿意盎然的庭院公园,与江杜东路旁新建的商业大厦连成一片,让这个城郊村越发宜居和谐。近年来,北芦村以“微改造”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在“四旁五边”见缝插绿,新种苗木1000多棵;打造口袋公园、重新规划百个停车位,还添置了一批的健身器材和游乐设施。
和许多城郊村一样,过去北芦村也面临停车难题,抢占车位、占道违停,争执时有发生。为此,村里对道路小巷和闲置空地进行重新规划,优化行车路线,新增3个生态停车场,安排治保员加强引导及时调处,还召开村民会议把文明停车纳入村规明约。
北芦村口袋公园
村党支部还用心用情解决村民们生活中的急难愁盼,把民生清单转化为幸福账单,当好大家的“贴心人”。对接慈善机构、热心商家,为低保残疾家庭争取定向补贴,家里装上热水器,卫生间贴瓷砖加扶手;组建帮扶志愿队,对困难家庭辍学孩子连续一个月开展家访,陪护谈心辅导作业,帮助孩子走出困境重返校园。
乘着“百千万工程”的东风,如今,北芦村发展蓝图逐步变为现实:大坑商业园即将落成开展招商,60亩鱼塘改造生态农场计划已启动,江杜东路整治工程加快筹备……“村里正朝着集体经济收入第三个千万目标奋进。”黄洁兴说道。
江杜东路北芦段沿街物业
凤凰网广东发自江门
编辑:雷鑫
来源:蓬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