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大变局,呼唤大智慧、大格局。
在经济全球化与地缘政治格局调整交织的大背景下,国际竞争越来越体现为制度、规则、法律之争,法治成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作为中国侨都,江门对外联系非常紧密,十分重视涉外法治工作。2021年,江门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1+6+3”工作部署,明确实施“侨都赋能”工程,要求建设华侨华人公共法律服务国家平台,提升侨都维护华侨华人合法权益功能。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暨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进一步强调,要构建涉外法治工作大格局。
那么,在构建涉外法治工作大格局的过程中,江门究竟具备哪些特色和优势?又该如何通过高质量的涉外法治建设,持续塑造侨都对外开放新优势?
江门从5年前就开始布局建设法务集聚区,仅火炬大厦周边就汇聚了深圳国际仲裁院江门中心等优质法治资源 邱昱 摄
空间广阔
涉外业务发展迅猛
对涉外法治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的一组数据令人瞩目:2024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2.63万亿元,跨境电商网络覆盖全球220多个国家和地区,跨境电商主体已超12万家;2024年全国法院审结涉外民商事案件2.6万件,同比增长6.1%;我国海事审判经过40年发展,收案从1984年18件增至2024年3.4万件,涉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些数据充分表明,我国涉外业务发展迅猛,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对涉外法治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为涉外法治建设锚定了方向。
《全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21—2025年)》提出,遴选优质法律服务资源,强化统筹建设,形成集法律服务、法治理论研究、合作交流、法治文化教育培训、智慧法务、涉外法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法治创新聚集区,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对法律服务的需求。
近年来,从城市中央到产业高地,各地结合本土特色与资源优势,尝试建设“中央法务区”,探索涉外法治新路径。其中,深圳前海深港国际法务区坚持统筹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创新,致力建设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中心、国际法律服务中心及知识产权保护高地;青岛中央法务区引入“智慧法庭”审理涉外海事案件,推动涉外法律服务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江门作为中国侨都,更是积极构建涉外法治工作大格局。江门高新区(江海区)抢抓“大桥经济”机遇,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法务集聚区。2023年,深圳国际仲裁院江门中心落户于此,充分依托深圳国际仲裁院的专业资源和国际公信力,独立、公正、高效解决商事争议,努力打造华侨华人国际仲裁法律服务优选地和珠江口西岸重要的商事争议解决枢纽节点。
江门布局
逐步构建涉外法律服务的“四梁八柱”
“过去,对于外资和外贸企业来说,遇到涉外法律问题第一反应往往是去广州、深圳、上海、杭州等发达城市寻找专业机构帮忙。”五邑公证处主任郝炼表示,现在情况不同了,在江门就能“一站式”解决。
“不用漂洋过海,人在美国,只用不到半个小时就完成了所有手续,真的很便利。”旅居美国纽约的谭女士在结束跨国远程视频公证程序后,连连赞叹祖国的便民服务。2023年3月,谭女士在江门开平认购了一处房产,但身处美国不便办理购房手续。五邑公证处了解情况后,主动为谭女士联系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预约好海外远程视频公证服务办理日期,最终于北京时间3月24日20时30分与驻纽约总领事馆视频连线,为谭女士办理了委托公证手续。
这一贴心“跨海服务”,源自我市在2022年精心打造的江门市华侨华人离岸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这里通过引进在全球104个国家和地区199个国际城市布点的盈科律师事务所,开辟涉外法律服务专区,深化海外远程视频公证服务试点,并上线“江门智慧司法”“江门涉外法律服务地图”微信小程序,实现涉侨法律服务“一门式”办理。截至2025年3月,江门市离岸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累计办理法律咨询4714宗、法律援助1438件、公证17438件,其中涉外公证9714件。
日益增长的数据,显示出迫切的市场需求。
作为广东省制造业强市,江门产业规模大、体系全,拥有制造业全部31个大的门类,各类市场主体以及产业升级对专业法律服务需求日益增长。更重要的是,作为中国侨都,从江门走出去的530万多华侨华人遍布145个国家和地区,是海外华侨华人观察广东乃至中国的重要窗口。
江门市五邑公证处办理第一宗海外远程视频公证现场 市司法局供图
可以说,发展涉外法律服务,江门有条件、有优势、有必要。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江门加快涉外法律服务工作布局,通过积极打造实体平台、“云”端平台和服务队伍,逐步构建起涉外法律服务的“四梁八柱”,以更高质量的法治保障,护航侨乡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谈及落户江门的原因,深圳国际仲裁院院长助理、江门中心(江门仲裁委员会)主任黄郭勇表示,江门是粤港澳大湾区“承东启西”的关键节点,区位优势明显,特别是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建成通车后,这里迎来了“大桥经济”历史机遇,可以更好地为华侨华人及湾区西岸市场主体提供高效、高质量的国际仲裁服务。
目前,江门依托深圳国际仲裁院江门中心,建成中国(深圳)证券期货仲裁中心江门联络处、深国仲江门中心金融工作部以及华侨华人国际商事调解中心三大争议解决平台,全力加快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仲裁新高地。截至2025年3月21日,深圳国际仲裁院江门中心累计办理案件1276宗,标的总额106.02亿元人民币,首创“华侨调解+国际仲裁+司法确认”模式,其中一宗涉外仲裁案件获江门中院开具协助仲裁调查令,这是全国地级市首例仲裁机构获人民法院开具协助仲裁调查令的案件。
深圳国际仲裁院江门中心、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广州知识产权法院江门巡回审判法庭、华侨华人离岸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细数起来,短短5年间,四大国家级、省级、市级大平台相继落户,优质法治资源不断聚集江门,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有力支撑。
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 邱昱 摄
深圳国际仲裁院江门中心的所在地——江门高新区(江海区),从5年前就开始布局建设法务集聚区。如今,沿江海区金瓯路自西向东而行,在江海法治广场一公里半径内,形成了集立法意见征集、普法宣传、商事仲裁、司法保护、维权援助、行政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法务集聚区。
坚持走专业化、规范化、品牌化的发展路径,江海区法务集聚区最近两年迎来更多新伙伴,大中型律所、律师数量等几乎“翻了一番”。例如去年进驻的广东弘新君睿律师事务所,不仅在知识产权领域深耕多年,还专门聘请薛冯邝岑律师行萧文豪律师担任涉外法律业务顾问,开拓多元化跨境法律业务。落户江门不到一年,该律所主任何文慧已感受到,在江门,涉外法律服务变得更加易于获得和理解。她期望江门能在现有的法治建设基础上,持续推动涉外制度供给,为中企“走出去”、外企“引进来”保驾护航。
凤凰网广东发自江门
编辑:雷鑫
来源:江门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