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机器人、体育经济、银发经济……今年江门两会 他们带来一线声音
江门
江门 > 政务 > 正文

智能机器人、体育经济、银发经济……今年江门两会 他们带来一线声音

江门两会于2月25日拉开帷幕。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规划谋篇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本月初召开的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暨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坚决扛起“大梁要一起挑”的政治责任,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奋力打开江门高质量发展新天地。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开好本次大会,更好回应全市人民的期盼与厚望,把市委工作部署转化为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和统一行动,形成全市上下团结奋进、快马加鞭的生动局面。

进入两会时间以来,参会的代表、委员们在会议报到、委员通道、提办对接等活动间隙,踊跃接受媒体采访,聚焦经济发展新赛道,如智能机器人、生产性服务业、体育经济、银发经济、海洋经济等发展主题,充满热情与期盼地为江门建言。

“发展智能机器人产业大有可为”

不久前,江门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暨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对发展智能机器人产业作出部署。江门产业基础扎实、应用场景丰富、关键零部件企业实力强,发展智能机器人产业大有可为。

市政协香港联络组委员、广东印星路邦科技研究有限公司法人、华润科学技术研究院机器人中心首席科学家麦骞誉表示“江门发展智能机器人产业大有可为”,建议江门立足本土强势产业,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传统制造业,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机器人产业生态,并借助大湾区协同优势推动创新成果“出海”。

蓝点触控(江门)车间

蓝点触控(江门)车间

麦骞誉建议,江门在发展机器人产业过程中应聚焦本地已有优势领域如摩托车制造、生物医药、硅能源等,以本土产业需求为导向,与实体经济进行深度融合。他以摩托车产业举例,提出可通过研发智能化导航系统、人机协作生产线等,帮助摩托车企业提升产能、降低成本,进而将升级后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形成“技术赋能—产业升级—出口创收”的良性循环。

针对如何加速技术落地,麦骞誉认为,资金并非唯一瓶颈,实际应用场景和测试环境才是关键。他建议江门打造机器人技术与传统产业结合的测试中心,为企业提供真实的试错与迭代平台,在此过程中可通过香港的国际化平台联动研发,将“江门制造”与“香港科创”结合,生产符合全球标准的高质量产品。

16名列席市政协十四届五次会议的海外华侨华人代表之一、智利江门五邑青年联合会会长胡百均认为,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江门正因地制宜,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快构建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

市政协委员、香港优端合科有限公司行政总裁、江门市云讯电子设备有限公司行政总裁冯威棠建议,江门发展智能机器人产业,可先从人工智能细分领域发力,专注于机器人特定功能,如机械臂、自动化机器人等,赋能传统工业自动化生产,提升工业竞争力。

德森精密生产的涂覆机和全自动机器人配合作业

德森精密生产的涂覆机和全自动机器人配合作业

“AI创造人机协同新生态”

在农业深加工领域,市政协委员、李锦记(新会)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罡建议,通过AI技术重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打造“从农田到餐桌”的全流程数字化体系。王罡建议以AI技术为突破口,打造江门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集群,尤其是链主企业,可充分运用AI技术深化现阶段本地食品产业链上下游,打通科研、育种、种植、养殖、加工、仓储、包装、保鲜、运输、销售等活动的主体及社会服务机构之间的互联互通。

“新技术的引入令整个生产过程实现数据可视化,分析流程的复用性、可移植性和稳定性等方面进一步提升,也能确保生产原料质量。”王罡介绍,引入AI技术后,可根据多种农作物种植习性分析和建议生成算法,直接对遥感监测、物联网采集的农情数据进行分析,解读农作物生长状态和环境情况,自动生成科学的生产管理建议,提高原料生产分析效率。

在深加工环节,智能化变革成效更为显著。王罡建议运用“一物一码”技术贯穿原料、生产到终端销售全过程,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数据贯通,使每个产品都拥有“身份证”。他说,目前李锦记已在智能制造升级、“一物一码”追溯系统、智能物流协同等人工智能赋能农业深加工方面进行了探索。“AI不是替代人工,而是创造人机协同新生态。当老师傅的经验变成数据模型,传统技艺才能实现规模化传承。”王罡说。

市政协委员、湾区人才岛AI电商产业园董事长关杰峰带来《关于加快我市AI与产业结合的建议》《关于加强AI应用人才培养的提案》《大力发展AI电商,赋能“百千万工程”,提升新质生产力》等3份建议都与人工智能密切相关。在他看来,要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在制造、教育、医疗、交通、城市管理、安全应急等领域应用落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工业+服务”

江门香港携手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市政协常委,香港江门总商会筹委会主任、香港太平绅士黄达东认为,江门应立足工业基础优势,深化与香港在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合作,构建“工业+服务”融合发展新格局,为江门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郭永乐 摄

郭永乐 摄

黄达东表示,江门香港两地可形成“江门制造+香港服务”的协同效应,加强互联互通,善用“香港经验”。例如,可引入香港工业设计团队,提升江门产品附加值;或两地共建跨境供应链平台,优化物流效率。

黄达东建议,江门可从三方面发力:一是聚焦产业链升级需求,发展科技研发、品牌营销、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传统制造业向“产品+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二是坚定“人才倍增”工程,注重人才培养与引进,积极搭建人才沟通桥梁,吸引专业人才落户,壮大本地生产性服务领域复合型人才队伍;三是强化创新驱动,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两地可实行科创联动,聚焦“香港研发+江门转化”模式,形成创新生态闭环,同时突出“品牌化”建设,提升工业质量竞争力和品牌创建力,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

黄达东表示,江门香港两地可创新合作模式,发展农业食品领域相关的现代服务业,如引入香港品牌营销资源,打造“江门生产+香港认证”模式,或加强与香港餐饮企业合作,打造“江门厨房+香港餐厅”模式。

江门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米袋子”“菜篮子”“海鲜铺子”。图为“广东第一田” 陈敏锐 摄

江门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米袋子”“菜篮子”“海鲜铺子”。图为“广东第一田” 陈敏锐 摄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体育经济高地

市政协委员,香港焯能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创始人及董事、香港未来产业加速器有限公司共同创始人及董事廖永通表示,江门具备发展体育经济的独特优势,应深挖特色,通过赛事经济、明星效应与文旅融合,建设体育产业强市。

江门素有“排球之乡”的美誉,廖永通建议,江门可重点培育排球等优势项目,强化品牌效应。“可引入国家级运动员建立工作室,开展校园培训、经验分享会,形成球星带动梯队培养的良性循环。”他表示,香港培育金牌运动员的经验证明,长远规划与梯队建设是体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亚洲U20女子排球锦标赛在江门开赛 图为澳大利亚队对阵哈萨克斯坦队 郭永乐 何嘉敏 摄

亚洲U20女子排球锦标赛在江门开赛 图为澳大利亚队对阵哈萨克斯坦队 郭永乐 何嘉敏 摄

近年来,江门凭借区位优势和体育资源,成功举办排球、跳水、击剑等多项国际国内大型赛事,为城市带来了广泛关注。廖永通指出,江门需进一步将赛事“流量”转化为经济效益,吸引运动员延长停留时间在江门培训、消费。例如,通过优化赛事安排、增设训练课程,将短期赛事拓展为持续数周的体育消费场景,激活消费新动能。

此外,廖永通表示,体育经济需与文化、旅游深度联动。他以个人长跑经历举例,提出设计“体育+文旅”特色路线,如依托侨乡文化底蕴开发主题赛事,吸引参赛者在赛事前后深度体验侨都文化,实现“一场赛事带动多日旅游”。

江门发展“体育+文旅”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周华东 摄

江门发展“体育+文旅”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周华东 摄

针对当前江门体育特色不突出的短板,廖永通认为,需立足优势项目,以成绩提升关注度,逐步形成差异化竞争力。“体育经济非一朝一夕之功,需政府、企业与社会共同参与,制订10年甚至更长期的培育计划。”他建议,江门可整合资源,推动体育培训、赛事运营与产业孵化协同发展,致力于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体育经济高地。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民建江门市委会代表林扶波建议深化“八镇联动”,成立临时党工委,定期举办联席会议,统筹资源支持八镇开发,打造城市副中心,市级层面出台产业政策促进产业链跨区域合作。强化特色产业强镇,着力推动五金不锈钢、水暖卫浴等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园区建设方面,可盘活闲置低效用地,推动“工业上楼”,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和发展能级,推动向特色园区、专业园区和科技园区发展。优质产业用地可通过划拨方式进行统筹融资、招商、开发建设及运营。

广东深江智能科技产业园 蒋永兆 摄

广东深江智能科技产业园 蒋永兆 摄

要把优化营商“软环境”与招商两手抓。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扩权强镇,注重培育本土企业,做好乡情招商,培育更多优质企业。

积极引流金融活水,做好镇域专项债券项目申报,引入产业投资基金助力产业升级,引导金融机构开发金融产品支持“百千万工程”,搭建金融服务平台,促进信息共享。

促进区域物流业融合发展

民进江门市委会代表于海英认为,在规划布局上,江门需深化产业研究,评估环境承载,优化国土空间与交通规划,实现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南组团内部30分钟交通圈。其中,重点加快黄茅海跨海通道赤溪出入口及其周边断头、瓶颈路建设,并对深江合作区、港邑绿色产业园、大广海湾RCEP经贸科技文化合作交流中心等园区的快速通道进行改造,分阶段推进路网互联互通。

同时,强化江门交通枢纽地位,开展江门支线机场选址及可行性研究,加快台山通用机场前期工作,助力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及低空飞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要素服务保障方面,积极争取上级资金、用地及政策支持,推进广佛江珠城际铁路建设、确保深江铁路建设如期进行。建立协同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依托深圳机场江门(江海)前置仓,促进区域物流业融合发展,深化仓储物流布局研究,为珠中江地区制造业提供一体化物流服务。

珠西国际物流中心园区鸟瞰图

珠西国际物流中心园区鸟瞰图

更好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

市政协委员、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黄晓东建议,江门要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增强“深蓝种业”核心竞争力,建立以龙头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联合攻关,重点开展台山青蟹、台山蚝等本地传统品种和鮸鱼、章红鱼等高价值网箱养殖品种繁育和养殖技术攻关。

同时,要完善渔港、交通运输等深海养殖配套设施,增强支撑保障能力,如加快广海渔港升级改造和渔获物集散中心投入使用,指导一级开发主体根据渔业企业实际生产需求,设计建造适合不同养殖海域、养殖品种的网箱和养殖辅助船舶等。

“江门还可以打造现代化海洋牧场主导产品和区域共用品牌,如江门鲜品,并建立完善品牌标准和准入体系,加强监管和保护。”黄晓东说,同时借力信息化科技手段,加强智慧赋能,构建天地空一体化智慧海洋智能监测体系,提升海上安全生产监管能力。

台山市上川岛乌猪洲附近海域安装重力式网箱 张浩洋 摄

台山市上川岛乌猪洲附近海域安装重力式网箱 张浩洋 摄

努力打造高端海洋产业集聚区

市政协常委刘建新建议江门整合海岸带资源,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努力打造高端海洋产业集聚区,布局先进临港装备制造业,并加快海岸旅游立体开发,实现陆海统筹和港产城融合发展。

应加快推进港口物流、银湖湾、广海湾深水港码头和LNG接收站建设,改造升级渔港,建设渔港经济区,并谋划建设远洋渔业补给服务基地,开展在川岛建设国际邮轮停靠点的可行性研究,完善沿海公路运输网络,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动江门海洋经济发展。

海洋经济区域合作空间巨大,建议加强与大湾区城市的海洋合作,积极开展粤琼、粤桂等省际合作,探索与东盟合作,同时研究利用无居民海岛与港澳开展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在海洋生态系统安全方面,江门应加强与相邻沿海城市合作,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保障“蓝色粮仓”。

台山市沙堤渔港整装开渔 陈舜杰 摄

台山市沙堤渔港整装开渔 陈舜杰 摄

夯实养老服务根基

养老服务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关键一环,承载着促进社会和谐、保障民生福祉的重要使命。市十六届人大代表、江门市银业养老策划服务有限公司运营总监梁权标提交了“关于支持养老机构服务发展的建议”“关于设立‘江门工匠日’的建议”以及优化《江门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条例(草案)》等意见建议,积极促进养老行业发展。

在长者饭堂,老年人开心就餐 资料图片

在长者饭堂,老年人开心就餐 资料图片

“在养老服务领域,大湾区内地城市拥有土地、配套设施和人力资源的优势,港澳则在标准化、服务精细化和智能化方面有丰富经验。”市人大代表、五邑大学江门市地方立法研究院副院长牟爱华建议,一方面要加强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要增加养老服务供给、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并融入大湾区养老服务体系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对接跨境养老资源,大力发展中高层次医养服务机构,探索发展旅居养老、文化养老、健康养老等新兴业态。

凤凰网广东发自江门

编辑:雷鑫

来源:江门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