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红火火,开平人的中秋太“燃”了!
江门
江门 > 文旅 > 正文

红红火火,开平人的中秋太“燃”了!

中秋节的开平热闹非凡,除了熟知的赏月、吃月饼,还有不少极具侨乡特色的民间习俗活动,当地百姓都会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庆祝佳节。

护龙村火龙舞

在赤坎镇护龙村,农历八月十五“火龙追月”的盛况延续了数百年。

9月17日晚上,在护龙村委会龙口村内,一场百年传统习俗——舞火龙正式上演。虽然下着雨,但锣鼓一敲响,“火龙”就开始闻声舞动。巨龙浑身插满点燃的长寿香,追逐着龙珠舞动,一时如飞龙在天,一时如蛟龙入海,在人群中穿梭,巡游至家家户户,送去美好的祈愿。除中秋节当晚,护龙村有的“火龙”在农历八月十六会再舞一晚。

红红火火,开平人的中秋太“燃”了!

红红火火,开平人的中秋太“燃”了!

红红火火,开平人的中秋太“燃”了!

每逢这个团圆的时节,护龙村的村民都会把田里的禾秆草全部收集起来,分工合作扎成一条条巨大的草龙。草龙插上香火,祈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寄托着村民最朴素的愿望。数百年来,舞火龙早已成为护龙村欢度中秋佳节的传统习俗,更是凝聚乡情和亲情的纽带。

护龙村委会龙口村乡亲邓炳怡:“我们村舞火龙有很悠久的历史,据我所知自立村以来就有这项活动,这项活动也逐渐有现代气息,例如以前草龙的眼睛没有通电的,现在都用手电筒来做。舞火龙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了不少在海外生活的乡亲回来参加,不单止是简单的聚餐,更彰显我们族人的凝聚力,我自己也发动全家人回来,儿孙媳妇都回来了。”

护龙村委会龙口村乡亲张国钦:“我们每年中秋都回村参加舞火龙,我觉得这项活动是我们的传统习俗,应该要一直传承下去。”

2020年,护龙村舞火龙传统活动入选开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入选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火龙追月,百年不灭,这是赤坎护龙人多年坚守的初衷,也承载着一代又一代“护龙人”的乡愁。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不仅是勇敢、生命活力的化身,也象征团结和平与吉祥。在广东江门开平市的赤坎、百合一带,舞草(火)龙活动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数百年前,从中原一路南迁而来的先民们,在赤坎、百合一带定居,带来了中原地区流传了数千年的龙文化。他们在每年的中秋节,以当地收成的干稻草等为材料,扎成草龙,插上香火进行游舞,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生活美满。这个风俗一直流传下来,使中秋节充满绚丽的龙文化色彩。

始于祈福,世代传承一条“龙”在开平舞动数百年承载的不仅是当地儿女对美好生活、中秋团聚的不变期待,也蕴藏着炎黄子孙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意和延续。

除了精彩的舞火龙,开平的中秋民间习俗活动,还有红红火火的“烧塔”。

三埠石海烧塔

中秋节晚上9点,开平市三埠街道石海村委会东南盛村、榕树村、风头村同时烧塔,同贺中秋,祈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三埠石海村中秋佳节“烧塔”是延续数百年的一个习俗。在农历八月十三,村民们就开始准备材料开始叠塔。

三埠街道石海村委会东南盛村村民甄源盼:“要用到的材料是沙子,用沙子垫底,不能烧到地板,还要用2500块砖头。叠塔不算很难,最重要是把握好尺寸。塔是一直向上尖,要注意每一个砖要缩多少,一直缩上去,塔才能尖。”

烧塔制作先在地上铺上沙子以稳固底部,然后用红砖砌塔。塔的大小高低,有两三尺到一丈多高。瓦塔累砌也有讲究,大瓦的塔基要铺红砖条,然后按“品”字形的格局构建。为了使塔身通风透气和造型美观,大的瓦塔是两片瓦片合一起按“品”字形架放。塔下留出相对的两个门,一个用于投放燃料,另一个掏出木灰。塔的上端留出空口,供吐火舌之用。

三埠街道石海村委会东南盛村村民甄源盼:“尺寸宽是2.38米,寓意人人发财,出入平安,工作顺利;高度是3.3米,寓意人人生生猛猛,身体健康。”

中秋节当晚,月亮升起来,烧塔就开始了。火烧得旺起来,整个塔都通红通红,这时,村民都参与进来,不时往塔里扔上一把盐巴,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顿时火星四射,欢呼声迭起。火势烧得越旺越高,寓意着来年运势越来越好,伴着明月,鞭炮响起,烟花绽放,烧塔犹如火龙腾飞一般照亮了夜空,场面壮观。许多市民和外地的游客以及石海村的兄弟姐妹欢聚一堂,一起共度团圆,热闹非凡。

石海烧塔在2000年列入开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人们欢庆中秋佳节的重要习俗活动,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原创歌曲《舞草龙》

今年,开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开平市文化馆创作了开平童谣《舞草龙》MV,在中秋佳节来临之际以文艺的方式与民同乐,共度佳节。

童谣《舞草龙》由梁淑苗作词、谭法宁作曲,词作者是土生土长的赤坎人,自小受舞草龙文化的熏陶,形象述写了舞草龙文化生动鲜活的色彩。旋律用开平民歌和广东音乐元素为主,歌曲有浓厚的岭南童谣韵味,由获得首届江门曲艺达人少年组金奖的张浚熙小朋友演唱。

凤凰网广东发自江门

编辑:雷鑫

来源:开平发布